材料是開展區角活動的物質媒介,是幼兒(er) 建構知識的托,它起到的就是一個(ge) 橋梁的作用。隻有通過它才能達成教育活動的教育目標。
材料是否有趣、可變、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兒(er) 身心發展的特點,直接影響到幼兒(er) 能否主動參與(yu) 區角活動。下麵我們(men) 針對幼兒(er) 園區角材料的設計進行一番討論。
材料要有層次性
區角材料的投放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er) 的生理特點,最大限度上符合不同幼兒(er) 的要求。
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er) 的不同,在同一區角中材料的投放中即也呈現其差異。
如:數學區中,要求中班幼兒(er) 學習(xi) 簡單的數、形、空間方位等概念,並學會(hui) 比較、分類、排序、測量等簡易方法,所以在材料投放中,教師就要考慮和設計一係列的操作活動:如“圖形與(yu) 數字”(根據圖麵上的圖形與(yu) 數字,找出相應數量的圖形擺放在圖麵上)、“有序的花”(將花按一定的顏色、大小或形狀等規律插到泡沫板上)等。
而大班幼兒(er) 在已掌握簡單數理概念的認知活動外,還應學會(hui) 簡單的運用,所以在區角中教師投放的材料也隨之有了一定的深度。
其次,同一年齡段中幼兒(er) 各方麵能力的不同,對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樣。因此,在同一區角中應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滿足各類幼兒(er) 的操作需求。幼兒(er) 可根據教師提供的不同材料,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操作。從(cong) 中,我們(men) 還發現由於(yu) 幼兒(er) 能力的差異,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領”。
材料的數量要保證
區角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門、但也不能過於(yu) 單一,應與(yu) 幼兒(er) 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密切結合,同時要有一定的數量保證。這樣就可滿足幼兒(er) 根據自己的意願、興(xing) 趣、能力去選擇和操作。
按班內(nei) 幼兒(er) 在每個(ge) 活動區中人數計算,確定本班幼兒(er) 每個(ge) 區角中材料投放的數量。比如,小班在創設區角時,設計了圖書(shu) 角、娃娃家、生活區、建構區,每個(ge) 區角按4個(ge) 人的比例進行材料分配。
按照現成的及家長共同收集來的材料,在相應的區角中設置了多套操作活動。如娛樂(le) 區有活動3種(投籃、玩沙、釣魚)、建構區有玩具5類、生活區有活動6種(喂食、娃娃家、折疊衣物等)。
材料的動態性
區角的材料除了有一定的數量化外,也不能夠一塵不變,而應隨著幼兒(er) 能力的提升及主題的變化,不斷進行更換、添加,使其呈現動態性。
我們(men) 在創設區角活動時,有一些是相對靜態式區角,是教師根據幼兒(er) 發展目標進行有的放矢。
例如:益智區、數學區等。而有些區角是處於(yu) 動態的,它的內(nei) 容經常性地與(yu) 主題密切聯係,隨著主題活動不斷更換、深入而不斷變化、調整,如:美工區、科學區等。區角中我們(men) 可以將主題中一些操作性、探究性為(wei) 主的內(nei) 容投放其中,主題活動中收集到的資料、物品、新累積的經驗等也可放入其中,並授予其新的目標和要求。
此外,還應根據幼兒(er) 的興(xing) 趣及發展水平隨時調整材料。當幼兒(er) 已能輕而易舉(ju) 地完成某區角裏的任務或這這一區角主題長時間的未被理睬,那麽(me) 教師就應該考慮調整材料了。小班幼兒(er) 的注意力和興(xing) 趣持續時間短,老師就要利用新鮮的材料去刺激他們(men) 的興(xing) 趣,使之不產(chan) 生厭煩、乏味感。
低結構的材料更易操作
高結構的材料規範、精細,目標明確,幼兒(er) 在操作中能達到和檢驗自己的操作結果。但是區角活動中注重不是操作程序、結果,而是讓幼兒(er) 通過對材料千變萬(wan) 化的擺弄,嚐試不同的方法和途徑,激起幼兒(er) 活動的興(xing) 趣,而低結構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
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注意高低材料相結合。在區角投放的材料,既有買(mai) 來的現成材料,還應有自製的活動材料;既有成品,還應放置半成品。
對幼兒(er) 而言,區角活動是自由遊戲,想怎麽(me) 玩就怎麽(me) 玩;對教師而言,區角的布置也好,材料的投入也罷都應體(ti) 現一定的教育意圖和教育要求,一係列的創設和投入都是為(wei) 了激發幼兒(er) 對周圍環境的興(xing) 趣,引導幼兒(er) 動手操作,學習(xi)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