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er) 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觸和了解的勞動就是家務活。因此,無論是在哪個(ge) 年齡段,娃娃家都是角色遊戲的中心主題。並由此擴展出以反映社會(hui) 生活為(wei) 主題的活動,如餐廳、超市、醫院、郵局、工廠、圖書(shu) 館、火車站、博物館等。
小班的角色遊戲區的主題以家庭生活為(wei) 主。到了中班,角色遊戲區就出現了以反映社會(hui) 生活為(wei) 主題的活動。大班的角色遊戲區的主題則更加的豐(feng) 富多樣。
小班角色
小班幼兒(er) 對角色遊戲是很感興(xing) 趣的,但他們(men) 常常會(hui) 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對於(yu) 小班幼兒(er) 的角色遊戲的指導應著重於(yu) 增強他們(men) 的角色意識。
教師可以通過提供角色的標誌物,比如媽媽的頭巾,爸爸的手機,醫生的白大褂、聽診器等,讓幼兒(er) 明確自己的角色。
也可以通過語言的啟發和自己的加入來提醒他們(men) 。例如,娃娃家的“媽媽”跑到別的地方玩去了,這時教師可以對她說:“你的寶寶一個(ge) 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並啟發她出門可以帶著“寶寶”一起走或者作為(wei) “客人”去她家玩,使“媽媽”回到角色中來。
小班幼兒(er) 在遊戲中往往同時扮演相同的角色。例如,一個(ge) 娃娃家也許有2~3位“媽媽”,或好幾個(ge) “爸爸”。這是由幼兒(er) 年齡特點所造成的,教師不用去幹涉,應順其自然。
中班角色
中班幼兒(er) 常常是一邊遊戲一邊想下麵的情節,還沒有具備事先計劃、商量、設計出遊戲過程的能力。
因此,對於(yu) 中班幼兒(er) 角色遊戲的指導應側(ce) 重於(yu) 加深他們(men) 對角色的理解,要求幼兒(er) 能較正確地反映出角色特有的行為(wei) 和語言,並能創造性地表演。
例如,“在醫院”的遊戲中,一開始“護士”隻知道給“病人”打針、發藥、測體(ti) 溫。
後來老師啟發他們(men) 想一想護土應該是怎樣對待病人的呢?他還可以怎樣照顧他們(men) 呢?於(yu) 是護土便想到去攙扶病人,叮囑他們(men) 吃藥,陪病人檢查等遊戲情節。
在遊戲中,教師還應鼓勵幼兒(er) 共同遊戲,啟發幼兒(er) 創造與(yu) 固定角色有關(guan) 的其他角色,並通過活動加強各主題角色與(yu) 角色之間的交往與(yu) 關(guan) 係,從(cong) 而增加角色遊戲的集體(ti) 性和互動性
大班角色
大班幼兒(er) 對於(yu) 角色遊戲的經驗較豐(feng) 富,反映的主題也較多樣化,遊戲的內(nei) 容充實、有新意,角色較多,能體(ti) 現一定的社會(hui) 性,且獨立遊戲能力強。
在遊戲前能自行設計遊戲情節,通過彼此的商量、協調分配角色。
因此,大班幼兒(er) 角色遊戲指導的重點就應放在激發幼兒(er) 角色遊戲的創新意識,以及培養(yang) 幼兒(er) 在遊戲中自己解決(jue) 問題、矛盾的能力上。
在大班的角色遊戲中,可以鼓勵幼兒(er) 為(wei) 開展遊戲自己製作玩具。例如,為(wei) 郵局製作信箱、郵筒、郵包、郵票、印章,為(wei) 圖書(shu) 館製作卡片、借書(shu) 證,為(wei) 照相館製作相機、相片等。